目的 分析CT引导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时气胸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技术因素,为降低该技术的气胸发生风险提高科学依据。方法 CT引导PLB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微创技术,拥有高准确性、实时监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为了有效控制和消除非CT引导PLB技术引发的潜在混杂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相关因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2023年在北京医院接受CT引导PLB技术的患者。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技术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气胸发生的相关技术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心数据显示,CT引导PLB技术的气胸发生率为21.4%。在1 732例患者中,根据是否发生气胸分为气胸组(371例)和非气胸组(1 361例)。与非气胸组比较,气胸组的平均年龄更高(68.4岁±8.2岁vs 60.1岁±10.5岁,P<0.001)。此外,气胸组的肺气肿或肺大疱的发生率(27.0%vs 22.1%,P=0.005)、病变大小≤2 cm(13.5%vs 10.1%,P<0.001)、与胸壁距离≥2 cm(73.0%vs 62.5%,P=0.016)、支气管受累(48.5%vs 16.3%,P=0.002)和穿刺深度≥5 cm(59.6%vs 44.6%,P<0.001)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气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项CT引导PLB技术因素:病灶距胸壁距离≥2 cm(OR=1.341,95%CI:1.065-1.687,P=0.017)和针头插入深度≥5 cm(OR=1.362,95%CI:1.077-1.726,P=0.012)及两项临床因素:肺大疱或肺气肿(OR=1.583,95%CI:1.084-2.314,P=0.020)和病变大小≤2 cm(OR=1.364,95%CI:1.093-1.699,P=0.007)是发生气胸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在接受CT引导PLB技术时,存在影响气胸发生的两种技术因素和两种临床因素。基于这些结果,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体化评估,以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