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首页 期刊简介 消息通知 编委会 电子期刊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CT引导肺穿刺活检技术发生气胸风险及相关技术因素分析

作者: 别志欣;郭润碛;李彬;王承恩;徐圣;李元明;李晓光; 
单位: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关键词: CT;肺穿刺活检;气胸;技术因素;预后; 
分类号: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4·43·6(634-640)
摘要:

目的 分析CT引导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时气胸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技术因素,为降低该技术的气胸发生风险提高科学依据。方法 CT引导PLB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微创技术,拥有高准确性、实时监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为了有效控制和消除非CT引导PLB技术引发的潜在混杂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相关因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2023年在北京医院接受CT引导PLB技术的患者。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技术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气胸发生的相关技术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心数据显示,CT引导PLB技术的气胸发生率为21.4%。在1 732例患者中,根据是否发生气胸分为气胸组(371例)和非气胸组(1 361例)。与非气胸组比较,气胸组的平均年龄更高(68.4岁±8.2岁vs 60.1岁±10.5岁,P<0.001)。此外,气胸组的肺气肿或肺大疱的发生率(27.0%vs 22.1%,P=0.005)、病变大小≤2 cm(13.5%vs 10.1%,P<0.001)、与胸壁距离≥2 cm(73.0%vs 62.5%,P=0.016)、支气管受累(48.5%vs 16.3%,P=0.002)和穿刺深度≥5 cm(59.6%vs 44.6%,P<0.001)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气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项CT引导PLB技术因素:病灶距胸壁距离≥2 cm(OR=1.341,95%CI:1.065-1.687,P=0.017)和针头插入深度≥5 cm(OR=1.362,95%CI:1.077-1.726,P=0.012)及两项临床因素:肺大疱或肺气肿(OR=1.583,95%CI:1.084-2.314,P=0.020)和病变大小≤2 cm(OR=1.364,95%CI:1.093-1.699,P=0.007)是发生气胸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在接受CT引导PLB技术时,存在影响气胸发生的两种技术因素和两种临床因素。基于这些结果,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体化评估,以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安定门外安贞医院内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编辑部
电话:010-64456508  传真:010-64456661
电子邮箱:llbl9102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