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基于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指标的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8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颈动脉超声、MRI指标。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进行血管性痴呆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比较两组在颈动脉超声指标、MRI指标,利用LASSO回归进行关键变量的筛选后,进一步执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根据DSM-5标准,288例患者中共72例(25.00%)确诊为血管性痴呆,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梗死病灶最大径、梗死病灶数、脑白质高信号、额叶前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半卵圆中心ADC、海马区ADC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再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显示,本研究模型预测血管性痴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04(95%CI:0.863~0.945),敏感度为77.4%,特异度为88.0%。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模型预测概率为0.05~1.0时患者净获益大于0。结论 IMT、梗死病灶最大径、梗死病灶数等影像学指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血管性痴呆风险。
|